《道德经》第56章 知者不言 原文和翻译 通讯

“故不可得而亲,不可得而疏;不可得而利,不可得而害;不可得而贵,不可得而贱。故为天下贵。”达到了这种境界,就谁也无从与他亲近,谁也无从与他疏远;谁也无从让他得利,谁也无从让他受害;谁也无从令他高贵,谁也无从令他卑贱。因此他得到天下人的尊重。​

【经典释义】

四十二章说“冲气以为和”,是讲事物矛盾着的双方,经过斗争而达到和谐与统一。第五十五章讲“知和曰常”,即以“和”为事物的常态。本章讲怎样可以保持常态的和。这三章之间层层深入,向人讲述了“和”的最高道德境界。

“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”。真正的聪明是不需要夸耀来表现的,真正的智者也懂得“口食祸之门”、“多言多败”的道理,所以他们不会成天喋喋不休,道长论短。而那些四处夸口,好说闲话,好扯舌头的人,只能算是愚昧无知之人。


(资料图片)

对于统治者来说,真正得道的统治者一定是能了解百姓的心性,能顺应自然规律,采取无为而治的方针,不会经常发布政令,使人们不知所从。君主之所以受到尊崇,是因为他们能够下达政令,政令频仍而不能实行,君主就会失去威势,所以圣明的君主对政令下达十分慎重。

古人说“君无戏言”,周成王桐叶封弟本是一句戏言,而周公却将叔虞真的分封出去;齐桓公被曹沫劫持,后来想要食言,而管仲劝他遵守当初的约定。所以说,人一定要慎言慎行,言出于口,必须竭力实现承诺。

“塞其兑,闭其门;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,是谓玄同。”在这一章里,对于我们经常所犯的夸夸其谈的错误,老子又给出了最可行的建议,也就是要塞住嗜欲的孔,关闭嗜欲的门户,挫掉锋芒,消解纠纷,含敛光耀,浊同尘世。

在前面的章节中,老子曾反复强调做人要委曲、柔弱、和气、恍惚、无为的道理,换句话说,也就是做人不要锋芒毕露,锋芒毕露只会带来危害,所以老子才主张“挫其锐”,这样就避免了伤人和自伤,不但保全了自己,还保全了别人。

“故不可得而亲,不可得而疏;不可得而利,不可得而害;不可得而贵,不可得而贱。故为天下贵。”“贵”是动词,贵重的意思。在本章的最后,老子指出,达到“玄同”境界的人,已经超脱亲疏、利害、贵贱的世俗范围,所以为天下人所尊重。

外力与环境对你的亲近与疏远、予利与加害、提升与贬低,都是来扰乱你的清静理智,降低你的人格尊严,增加你的贪欲或恐惧,取消你的主体性的。你能抵御得住这一切,不受外力的亲疏、利害、贵贱的左右,就是至人、圣人、哲人了!

人之贵,贵行于大道,而不是贵于亲疏、远近、荣辱、得失、贵贱、祸福。可以说,做到这一点的人是天下最高贵、最珍贵、最有价值的人。无欲则刚,无欲则刀枪不入、金刚不坏,也就是天下之至贵了。

苏辙《老子解》

道非言说,亦不离言说,然能知者未必言,能言者未必知。唯塞兑、闭门,以杜其外,挫锐、解纷、和光、同尘,以治其内者,默然不同,而与道同也。可得而亲则亦可得而疏,可得而利则亦可得而害,可得而贵则亦可得而贱。体道者均覆万物,而孰为亲疏?等观逆顺,而孰为利害?不知荣辱,而孰为贵贱?情计之所不及,此所以为天下贵也。

道不是用来言说的,也是可以言说的,但是懂得的人不一定想说,善于言说的人不一定能懂。只有关闭了对外的门户,断绝与外物的接触,然后消磨锋芒,消解繁杂,调和于光芒,混同于尘土,协调、治理内在,宁静沉寂不同于世间万物,才能接近于道。可以被亲近,就可能被疏远。可以获得利益,就可能受到伤害。可以被当作高贵,就可能被看作低贱。体会了道的人对万物一视同仁,没有亲近疏远的分别。顺境逆境都一样看待,对获利、受损都不去区分。不去思考荣誉和耻辱,心里也就没有高贵、卑贱的区别。对于这样的人,不能拿人之常情去衡量他,所以才被天下人敬重。

关键词:

x 广告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  2015-2023 今日仓储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3005074号-40   联系邮箱:5 85 59 73 @qq.com